马修·巴尼回归绿茵场

来源:未知日期:2023-12-27 06:11 浏览:

  绿茵场上45年前发生的一记撞击,曾令足球界一片哗然。尽管这一事件很快便淡出了公众视野,但被奥克兰突袭者队(Oakland Raiders)的杰克·塔图姆(Jack Tatum)迎头相撞的新英格兰爱国者队(New England Patriots)接球手达里尔·斯廷力(Darryl Stingley)仍深受其害。撞击致使斯廷力四肢瘫痪,而被称作“杀手”的后卫球员塔图姆至今未公开道歉。

  当时,这位名为马修·巴尼的艺术家还是一位住在爱达荷州的11岁小男孩,直到如今,撞击事件在电视上不断重复慢放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面对震惊众人的塔图姆-斯廷力撞击事件,刚开始认真投入足球的巴尼并未因此而退缩。他回忆称,暴力本身就是他在足球训练中被不断灌输的思维,人会不知不觉因此而上瘾。

  三月,巴尼在采访中提到,“这种思维穿过我感官的大门,冲上我的头顶,身体也随之而受到影响”,他一边说,一边忙着剪辑以1978年事件为基点的五频道影像装置《Secondary》。足球训练中,他经历过和队员演练高速相撞的情景,且本人表示对此十分享受。巴尼说道:“结束后,一走开就会看到满眼的星星。”

  随后,巴尼在高中成为了一位优秀的四分卫。但耶鲁大学在读期间,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自1989年起,他在纽约艺术界崭露头角,取得了几乎立竿见影的成就。他作品中的躯体胁迫元素在早期便十分突出,比如在创作《Drawing Restraint》时,他将自己套在背带里,沿着画廊的墙壁和天花板移动,试图在墙上作画。

  巴尼1991年至1992年创作的作品《Jim Otto Suite》灵感源自足球,作为他的早期作品之一,它奠定了巴尼将表演、视频与雕塑相结合的独特创作方式。其灵感源自一位名叫奥托的奥克兰突袭者球员,由于多次负伤,这位球员体内植入了不少假肢材料。奥托的事迹让巴尼放弃了韧性与破坏的元素,进而巧妙地打开了表演与雕塑的视野。

  1992年第 9 届卡塞尔文献展现场,马修·巴尼的作品《OTTOshaft》看起来既神秘又具有威胁性。

  然而,巴尼的作品中,足球元素已有所消退,被其他数不胜数的主题吞没——包括性别分化、轮回、汽车、下水道、排泄物等等——此外,1994年至2002年拍摄的纪录片《Cremaster Cycle》及2014年拍摄的《River of Fundament》(重生之河)亦以史诗级的巴洛克风格上映。(曼哈顿一家名为Metrograph的电影院本月与下月正在放映《Cremaster》系列影片。)

  在6月25日起上映的《Secondary》,讲述了巴尼如何努力了结一个可追溯至童年时期的未解之谜。他正在以体力与心智成熟的角度审视一项体育运动——考虑到足球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元素,这个国家也在他的观察范围内——从而试图研究这项运动是否有所改变。如今,56岁的他不仅在进行自我审视,同时也在审视一个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国家。巴尼说: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文化中蕴含的暴力随处可见。我认为自身的暴力基因与踢足球的经历息息相关。我想在一个作品中多方面展现这一点。

  对于巴尼而言,这是一份简洁的新作品。视频时长为一个小时,相当于一场足球赛。主演共11人,由6位饰演1978年事件中的球员,巴尼在其中扮演奥克兰突袭者四分卫肯·史泰伯(Ken Stabler)。拍摄地是巴尼的仓库工作室,位于长岛市东河河畔。如今该场地已对公众开放——同时,这也是巴尼最后一次利用这个空间,此后他将搬至邻近的另一个空间。

  去年秋冬季,这家工作室被改造为模拟足球场,同时还是运动实验室与电影拍摄地。到访时,主演团队——包括饰演斯廷力且兼任项目运动指导的大卫·汤姆森(David Thomson)以及饰演塔图姆的拉斐尔·泽维尔(Raphael Xavier)——正在以一种并不连贯的顺序,用抽象的方式讲述这一故事。

  “我不想成为斯廷利,一个我不认识的人。我们代表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一个时刻。”在《Secondary》中扮演前爱国者队接球手的大卫·汤姆森(左)说道,而巴尼(右)则扮演突袭者队四分卫肯·斯塔布勒。

  此外,还有一些很奇异的场景。围绕在边线的演员们身穿代表奥克兰突袭者球迷的全黑戏服,像成群结队的恐怖片角色一样四处走动;其中一部分是演员,一部分是奥克兰突袭者纽约粉丝俱乐部成员。部分演员拍摄的场景是在工作室地板下挖出的一条沟渠,那里布满了的水管,充斥着灰尘与水流。

  马修·巴尼的作品《Secondary》(2023),五频道有声视频装置(剧照)。

  巴尼表示,一位艺术家的工作室应具备体育馆的特质,并补充道:“我希望让自己的工作空间成为其中一个角色,这也是这个故事的主体架构所在。”

  巴尼还表示,挖水渠的过程能看到腐朽的水管,也能清晰地观察到建筑底下水流的涨退。他说:“我希望把整个基础设施的样貌展现出来,不仅是作为斯廷力脊柱断裂的隐喻,也是为了呈现这间纽约工作室内部摇摇欲坠的基础架构。”

  作为隐喻,影片标题《Secondary》指涉了足球场上负责掩护外接手并阻止传球的角色,即后卫线、角卫与安全卫,以此作为塔图姆-斯廷力事件的叙事与道义核心。

  这是一份内容丰富却充斥着悲剧色彩的素材。2007年,斯廷力去世,终年55岁;而三年后,61岁的塔图姆也离开了人世。事件发生后,斯廷力终生都没能等到对方的道歉。塔图姆分辩称撞击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还吹嘘自己的打法能突破对手的防线。自那以后,大量研究结果证实了该事件造成的伤害。巴尼在《Secondary》中饰演的角色史泰伯去世后,研究者发现他的脑部已出现慢性创伤脑部病变(C.T.E.),成为该事件又一已知后果。

  我询问巴尼,作为前四分卫的他是否担忧过自己的人身健康。他答道:“说实话,肯定是有的。”他还表示很庆幸自己在出现顾虑的时候便离开了赛场。

  《Secondary》的故事架构呈现断奏式的特点,这一特质在上映时表现得更为显著:一块形似巨幕的设备悬挂在天花板,将单个影片频道分成三个屏幕播放,而另外四个频道则在围绕工作室的监视器上放映。撞击的情景放在了开头部分,但事件发生后的一系列行动则以逐渐累积的形式塑造——其中包括球员热身与球迷歇斯底里的场景。影片最后三分之一大致以这一顺序呈现。

  巴尼在本项目中的密切合作伙伴兼动作指导汤姆森表示,影片并未采取平铺直叙的形式。他说:“我并非在努力让自己成为斯廷力本人,我对他并不了解。我们不是在展现他的人生,而是在表现一个瞬间。”

  即使如此,汤姆森表示,他依然通过研究现实中的运动员提炼出其特点,以此为基准与演员们合作。他称斯廷力的特点是专注认真,塔图姆则是满腔怒火,而格罗根是高超的技术。他表示,每个特征都成为了“一个无需太多修饰的试金石,可以看到其将引发怎样的共鸣”。

  研究过程中,巴尼与汤姆森阅读了塔图姆和斯廷力的自传,也观看了数小时的足球赛事集锦与训练录像。这场撞击发生在季前赛,不存在竞争利害,记录事件的视频并不清晰,数量也十分稀缺。镜头跟随足球从斯廷力张开的双臂旁越过,因此只有画面边缘记录了撞击的发生。当时没有条件能像现在一样,留下十几个角度的镜头捕捉。

  上:在《Secondary》的场景中,泰德·约翰逊将大卫·汤姆森高高举起。播放序列大约构成视频的最后三分之一。

  下:在他们的研究中,巴尼和该项目的运动总监大卫·汤姆森阅读了塔图姆和斯廷利的自传,并观看了数小时的足球镜头。

  如此便有了即兴创作的空间,巴尼也可与演员协商在影片中加入雕塑道具的元素。(巴尼常常声明,雕塑家是他的第一身份,同时还计划在未来的展览中展出这些作品。)

  饰演塔图姆是专业舞者泽维尔,在拍摄过程中,他需要与一堆湿漉漉的黏土哑铃斗智斗勇,这是因为在举重过程中,它们总是会膨胀破裂。他说:“我以前和这类道具打过交道,区别是它们都很坚固。这些黏土太难掌控了。”据他所说,这会迫使他找到角色的脆弱感,甚至可以说是温柔的软肋,即使他的童年记忆告诉他,自己扮演的是一个咄咄逼人、冷酷刻薄的足球运动员。

  的确,《Secondary》里的核心演员都是中年男性,在拍摄过程中,他们努力达成了记忆中耳濡目染的文化与自身体格的契合。即使经过了艺术改动,完成作品中的足球动作对五六十岁的男性演员而言并非本能的易事。

  汤姆森说,巴尼“特地找了这个年纪的演员,我对此十分欣赏。我很好奇这个年龄的体格所存在的一些限制是否能催生不一样的共鸣,达成另一种视觉叙事的效果?”

  然而,《Secondary》还包含了其他角度,指向了更广阔、更现代的美国社会景象。影片中呈现了性别各异的裁判团。来自圣卡洛斯阿帕奇族的作曲家兼实验歌手杰奎琳·德悉登(Jacquelyn Deshchidn)为作品创作了经由极致解构的国歌版本。

  德悉登说道:“作为一个美国原住民,我非常开心能参与这部影片的拍摄。”此外,德悉登还同样被工作环境所吸引,片场休息的时候,她不住地凝视着潮湿的沟渠,“这种环境能让我联想到白骨和安葬的情景,以及原住民遣返问题——很多机构的成立本质建立在我们的骨骼之上”。

  作为一位艺术界的名人[他的名声建立在与冰岛流行音乐歌手比约克(Björk)十多年的交情之上],巴尼更偏爱低调的形象。在片场,他常戴一顶鸭舌帽,剃光了胡子,在工作团队中显得十分不起眼。《Secondary》的演员表示,巴尼具备很强的职业道德,但他的工作态度非常开放。项目中有他的长期合作伙伴,比如作曲家乔纳森·北普勒(Jonathan Bepler),其他大部分都是新面孔。

  《Secondary》中有一个巴尼翻书页的场景——显然,这一动作隐喻着工作室十五年来的变迁,但同时也记录了一些巴尼个人的事迹。我问他是否有感受到自己的年龄变化——或者说是我们的年龄变化,考虑到我们是同辈——他的回答是肯定的。

  马修·巴尼在片场常戴一顶鸭舌帽,剃光了胡子,在工作团队中显得十分不起眼。

  和早期的作品相较,《Secondary》给人一种更为简洁、协作性更强的基调。巴尼说:“这部作品与世界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具有对其本身诞生的环境的思考。我二十几岁的时候,还在尝试创造一种物质语言来阐述我内心的思想,而这部作品的内核则有所不同。”

  《Secondary》具备1978年的时代讯号,让演员体会记忆在身体中流淌的感受——但作品的架构重点在于对已知坏结局的铺垫,通过对前兆的塑造为作品带来活力。

  结尾就如同一首哀伤的挽歌,最后一个镜头将拍摄范围扩大至整个城市。巴尼说道:“重点在于呈现从细节到整体的感觉。正如工作室是一种微观架构,我们所在的城市乃至国家则是更为宏观的视角。我希望能让观众们直观地理解不同规模的场景——并将这些元素注入作品之中。”